中集氢能业务亮相中国国际氢能展 今天日前,2019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天然气车船、加气站设备展览会暨2019第四届中国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站设备展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国际氢能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集安瑞科作为重要嘉宾受邀参展,并在现场全面展示了中集氢能业务发展历史,以及氢能业务全产业链关键装备,吸引了大量客户和观众驻足参观和洽谈。政策和市场双引擎驱动 氢能装备制造业蕴含巨大商机近年来,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广受关注。随着氢能利用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在兴起的以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发电装置为代表的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为氢能装备制造业创造和孕育了巨大的潜在市场。2016年11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指出,到2020年,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氢气产能规模将达到720亿m;加氢站总数达100座;燃料电池运输车辆达到10000辆。到2030年,氢气产能规模达到1000亿m/年,累计建成(含改造)3000千米以上氢气或含氢气体长距离高压输送管道,加氢站总数达1000座以上,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到2050年,加氢站服务区域覆盖全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1000万辆。201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指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随后,我国各级政府均出台氢能产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对此,中集安瑞科副总经理杨葆英表示,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市场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下,预计在2030年国内氢能产业市场规模可达到万亿元。这为氢能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在展会同期的相关论坛上,不少专家表示,氢能产业发展对全产业链的装备制造业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氢气制备及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二是推动储氢罐、加氢站基础设施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是推动长管拖车、液氢运输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四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及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集氢能业务关键装备受热捧本次展会,中集安瑞科向现场观众全面展示了中集在氢能源业务的发展历史,氢能产业链中运输、储存、加氢等模块的关键产品,如加氢站、加氢机、高压瓶组、车载供氢系统等。“中集安瑞科通过氢能业务全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展示,不仅向业界凸显了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经过多年技术研发与储备,中集可以向市场推出涵盖氢能全产业大部分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客户从制氢到储、运加氢各个关键阶段量身定制的产品及方案。”杨葆英表示。不少客户在参观后,对中集在氢能装备制造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表示赞赏,对中集未来在氢能市场的发展前景表示看好。中集在氢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已经形成据杨葆英介绍,中集安瑞科是国内能化与食品装备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集成业务服务商与关键设备制造商。多年来,中集安瑞科基于全球研发平台,以关键装备制造为基础资源,整合构建能源、化工、食品行业的工程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形成了“制造 服务 金融”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些优势都为中集进入氢能装备制造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杨葆英表示,基于对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氢能市场前景的高度看好。目前,中集安瑞科已经规划好氢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路。在夯实储运装备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装备为基础和核心,有选择地向两端延伸,构建氢能业务综合竞争力。“具体而言,在上游制氢方面,结合中集安瑞科在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经验和资源,探索优质氢源的获取及制氢提纯等相关工艺及装备的开发。在中游装备制造方面,以现有的技术装备为基础,加大产品技术开发力度,积极拓展产品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氢气储运装备和服务。在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推动氢燃料电池车载供氢系统的产品优化,开拓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等方面的业务。”杨葆英补充道。在上述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中集安瑞科近些年在氢能装备技术与产品制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提供45MPa(兆帕)加氢车、加氢站储氢瓶组;2011年,为深圳大运会提供45MPa加氢车、加氢站储氢瓶组,研制出国内首台300m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贮罐;2013年,300m液氢贮罐成功交付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2017年,完成25MPaⅢ型车载氢气瓶开发,启动45MPa氢气压缩机开发;2018年,参与建设国家863项目国内首座70MPa加氢站,设计制造的87.5MPa缠绕大容积储氢容器填补国内空白。“中集氢能装备制造技术都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在不少技术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是中集能够在氢能市场快速取得丰硕成果,形成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倾斜以及氢能市场持续高速增长,中集氢能业务将为中集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杨葆英表示。
绿色氢能上市公司
中石化()、华昌化工()、中国徐阳集团(。 香港)、东华能源()、卫星石化()、金马能源(。 香港)、鸿达兴业()、凯美特燃气()、宝丰能源。 华斌股份()、嘉华能源()、航天工程()、美锦能源()、中石油()、隆基股份()、ST金宏()、东华科技(0000)
1、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2万吨。 新疆库车绿色氢能示范项目是一个利用光伏发电的大型直接制氢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年均发电量618亿kWh。
2、绿色氢是通过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产生的。 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从源头上消除碳排放,称为“零碳氢”。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氢能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氢能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各行业龙头企业都在积极切入氢能产业,资本和技术水平的引入将推动行业景气度的持续提升。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实现“二氧化碳峰值排放”和“碳中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
3、氢能产业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制氢、储氢和运氢、氢加氢,其中制氢包括制氢、氢液化、氢提纯。 氢气的储运包括气体储运、液体储运等。 加氢主要涉及加氢站、压缩机等加氢设备的建设。 在每一个产业链中,氢的储存和运输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4、我国上市的储运公司主要是国内压力容器等领域的龙头公司,包括CIMC安瑞科、中材科技、富瑞特等公司。 本文将在总结氢能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储存和运输氢气的上市公司的业务布局、业绩比较和业务规划。
碳中和有哪些股票
氢能源产业主要包含制氢、储运氢、加氢三大领域,其中制氢包括氢气制取、氢气液化、氢气纯化等制取相关环节;储运氢包括气态储运、液态储运等储存运输环节;加氢主要涉及加氢站建设、压缩机等加氢设备。
目前,我国制取氢气的上市公司主要为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公司布局发展,其中中国石化是领域中的龙头。下面对氢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汇总
绿色制氢上市公司
目前,我国氢能源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分布在各产业链环节。
1、具体包括,制氢领域中氢气制取上市公司:中国石化()、华昌化工()、中国旭阳集团(HK)、东华能源()、卫星石化()、金马能源(HK)、鸿达兴业()、凯美特气()、宝丰能源()、金宏气体()、滨化股份()、嘉化能源()、航天工程()、美锦能源()、中国石油()、隆基股份()、ST金鸿()、东华科技()、亿利洁能();
2、氢气液化上市公司:深冷股份()、中泰股份();
3、氢气纯化上市公司:创元科技()、昊华科技()、杭氧股份()。
储运氢领域中气态储运上市公司:中集安瑞科(HK)、中材科技()、ST京城()、天沃科技()、亚普股份();
3、液态储运上市公司:富瑞特装()、航天晨光()。
5、加氢领域中加氢站建设上市公司:中国石化()、厚普股份()、中国石油()、美锦能源()、金通灵()、科融环境()、东方电气()、安泰科技()、重庆燃气()、嘉化能源()、东华能源()、华昌化工()、雄韬股份()、中国旭阳集团(HK)、佛燃能源();
6、压缩机上市公司:开山股份()、冰轮环境()、雪人股份()。
拓展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
央企控股 是什么意思
碳中和股票有:首航高科()、华银电力()、中钢国际()、福建金森()、航天工程()、南网能源()、太阳能()、清新环境()、远达环保()、南大环境()、冠中生态()、凯美特气等()。
1、 深圳能源,持有深圳排放权交易所125%股权。
2、华银电力,是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第六大股东,持股75%。
3、长源电力,持有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9%的股权。
4、闽东电力,持有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476%。
5、金融街,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16%的股权。
6、国检集团,持有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9%股权。
7、中泰化学,持有新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10%股权。
8、中钢国际,持有中成碳资产38%股权。
9、海油发展,持有绿色交易所4%股权,国内首批自愿减排交易机构。
10、开尔新材,持有开源新能20%股权,主要从事碳金融、碳资产开发与管理、碳交易等业务,致力于从碳资产开发和管理逐渐延伸至碳交易跟碳金融,打造碳资产完整产业链。
11、中材节能,余热发电行业龙头。
12、雪迪龙,环境监测行业龙头。
13、紫鑫药业,控股子公司北方环境能源交易所从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相关交易。
14、国网英大,子公司置信碳资产管理是国网系统内部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碳资产经营业务的公司。
15、凯美特气,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工程技术研究与二氧化碳资源化相关技术研发。
16、首航高科,余热电厂有碳排放指标,以碳交易作为重点。
17、大唐发电,拥有众多CDM项目资源,为企业带来碳交易收益。
18、昊华科技,在碳捕捉方面的技术储备初具规模。
19、晋控电力,孙公司北京中茗碳资产是专注碳市场的创新型企业。
20、协鑫能科,子公司协鑫碳资产服务开展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21、维尔利,子公司是国内沼气和生物天然气行业领先者,总承包建设国内碳交易成功的大型农业沼气项目。
22、巨化股份,国内首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氟化工企业。
23、太阳能,积极参与碳资产交易。
24、华光环能,高效锅炉行业龙头企业。
25、爱康科技,子公司一直致力于碳资产管理及碳交易业务布局。
26、先河环保,子公司经营碳排放权交易的配套服务。
27、岳阳林纸,拥有较大额度的碳交易余量。
28、远达环保,有碳捕捉技术,国内首台套万吨级碳捕捉装置。
:日前,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方案分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保障三大部分,系统分析了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等指标。 方案提出具体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浙江将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2030年实现碳中和。
预计能到什么价位
所谓央企控股,简单来说就是一家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中央企业,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家被央企控股的公司并不一定就是央企。
简单来理解,央企控股就是中央控股的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比如军工,航天,石油,通讯,这些都是央企控股的企业。
下面是央企名单以及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名单:
1、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经营主业:军工生产;放射性金属矿产勘察及采选,核燃料加工,核辐射加工,核能利用;核技术研究及工程勘察、设计。
控股上市公司:中核科技()
2、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经营主业:军工工程;核电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术研究、服务。
控股上市公司:中国核建()
3、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公司
经营主业: 军工生产;航天器、通信及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设备及材料制造;航天工程()及技术研究、服务。
控股上市公司:航天机电() 、航天动力() 、航天电子() 、中国卫星()
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经营主业:军工生产;航天器、通信及电子设备、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工程及技术研究服务。
上市公司:航天信息() 、航天晨光() 、航天电器() 、航天通信() 、航天长峰() 、航天科技、中兴通讯()
5、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经营主业:军工生产;航天器、通信及电子设备、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工程及技术研究服务。
控股上市公司:飞亚达A、深天马A()、航发控制、中直股份()、洪都航空() 、东安动力()、中航电子()
6、中国船舶() 工业集团公司
经营主业:军工生产;船舶、浮动装置与相关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与专用设备制造;船舶工程及技术研究、服务。
上市公司:中船防务()、中船科技、中国船舶
航天工程 预计能到35元左右。
近期,中国股市大幅调整,上证综指从5170点调整到3100点,航天工程 的股价从前期最高的7115元下跌到现在的2556元,调整基本到位,已经处于底部附近,下跌空间不大,会上涨,但到35元左右,进入密集交易区,存在不小的阻力。
简介: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以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煤气化(570,-0600,-952%)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设备成套供应及工程总承包。 公司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家重点推广的洁净煤利用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工业化项目。 2012年11月,公司成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公司亮点:
领先的技术优势。 煤气化工程行业作为技术密集性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大。 公司在煤气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具有煤种适应性广、煤的利用过程洁净高效、建设投资少、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产业化推广前景广阔。
强大的关键设备研制能力。 公司充分利用航天系统工程、结构设计、高压高低温传热、流体动力、控制技术以及高效燃烧等领域取得的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产业转化和延伸,成功研制了气化炉燃烧器、气化炉内件及特种阀门等系列关键设备。
中集安瑞科是国企还是央企
中集安瑞科是国企。 中集安瑞科的全称是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总部位于中国深圳。 主要致力于能源、化工、食品装备行业提供运输、储存、加工的关键装备、工程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倡导低碳经济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环保、更安全、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计划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球能源、化工、食品装备行业的领先地位。
公司发展定位
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隶属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板块”,立足能源、化工、食品装备行业,为客户提供运输、储存、加工的关键装备、工程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业务分布
自2007年加入中集集团以来,公司已拥有10余个产品品牌,员工遍布中国、德国、荷兰、丹麦及比利时等国家20多个制造基地和国际领先的研发中心,形成了中欧互动、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产业格局。 其营销网络遍布欧洲、南美、北美、中亚、东南亚及中国、泰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百多个地区和国家。
公司发展成绩
经过近十年的稳健发展和积淀,公司现已成为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集成业务服务商与关键设备制造商:ISO液体罐箱产销量、高压运输车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低温运输车及低温储罐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LNG接收站大型储罐、LNG加气站模块化产品及CNG加气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排名前三。
公司业务领域
清洁能源
中国领先的围绕天然气和氢能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装备制造商和工程服务商、也是领先的氢能关键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化工环境
全球罐式集装箱制造规模最大、系列最全、品种最多、服务链最完善的领先企业。
液态食品
液态食品行业的酿造和储运装备的全球领先者,在全球拥有多个知名品牌。
公司成员企业
山西天浩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中集天照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安捷汇物联信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南通中集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等。
中集(02039)2020年营收942亿 营收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连续第27年盈利
3月29日晚间,中集集团(以下或简称“中集”,股票代码/)正式发布2020年年报,披露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 报告显示,2020年中集集团全年取得营业总收入941.59亿元,同比上升9.72%;实现净利润60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53.50亿元,同比上升246.88%;实现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1.41元,同比上升281.08%。 中集在报告中宣布,公司将向股东派发2020全年股息,每1股现金人民币0.28元。 这意味着,中集继续保持自1994年在A股上市以来连续盈利27年的记录,同时也是上市以来的第26次现金分红,名列A股上市公司分红次数榜单前十,累计分红超过140亿元。 收入和盈利创 历史 新高 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活动遭受到巨大冲击,中集集团作为一家全球化的跨国集团,也无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正面冲击,由此导致中集2020年一季度亏损6.41亿元,第二季度业绩虽然大幅度减亏,但上半年业绩仍然显示为亏损。 艰难更显勇毅,作为一家投产近40年的国际化集团,中集曾经多次穿越世界经济波动和行业起伏周期,并通过强有力的战略升级和产能布局调整等措施,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年中集的行动同样迅速而果断,为抵抗疫情影响,中集迅速成立了“特殊时期集团决策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风险管控措施和经营管控措施,并坚决推进落实。 在这一年里,中集克服重重困难和考验,通过战略规划优化、业务聚焦、低效资产处置、重大战略主题落地等重大动作,最终实现了有质增长。 得益于中集特殊时期管控措施的落地和第三季度末开始集装箱市场回暖等多方面因素,年中开始,中集业绩触底回升。 中集2020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利润已经转正。 到2020年底,中集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长,收入和盈利双创 历史 新高。 这也让中集上市27年来持续盈利的记录得以保持。 中集在 历史 罕见的严峻形势下,努力向股东们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 主营业务继续保持领先 第四个百亿业务板块诞生 2020年,在坚持 “稳健经营、有质增长”的战略主题下,中集旗下各业务板块和成员企业齐心协力、深耕业务,积极适应新发展格局,挖掘中集在国内有优势、有前景的产业机会,重点拓展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全球市场机遇。 各业务板块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实现了疫情后的快速恢复、稳健发展。 中集各主要业务不断开拓市场,继续保持市场领导地位。 集装箱板块标准集装箱及主要常规特箱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增量业务同比增长53%;特种铁路箱同比增长219%,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一。 车辆板块全球半挂车销量合计131,327辆,同比增长11.57%,保持行业全球领先地位。 能化板块的低温车、中压车、低温罐、车用瓶等继续保持冠军产品地位,球罐稳居全国第一。 天达控股登机桥产品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消防救援业务在成为国内最大消防车集团后,通过国内、国际一体化协同,实现地区及行业全覆盖。 物流板块集装箱吞吐量1,500万TEU,继续保持国内第一,场站业务年度进出箱量570万TEU,在疫情冲击下,仍然继续维持国内第一水平。 在业绩数据上,中集旗下集装箱板块2020年取得营业收入221.64亿元,同比增长9.92%,全年取得净利润19.87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近几年最高水平。 2020年,中集旗下车辆板块(以中集车辆为经营主体)全年取得营业收入合计264.99亿元,同比增长13.56%,创 历史 新高;取得净利润12.69亿元。 2020年,中集旗下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2.92亿元,净利润人民币3.6亿元。 该业务(以中集安瑞科为主要经营主体)由于受行业周期性和疫情双重影响,化工罐箱全球市场容量大幅下降,总体业绩有所下滑,但主要产品仍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该板块三大业务之一清洁能源装备实现收入70亿元,同比上涨2.7%。 空港/消防/自动化物流装备业务(以中集天达控股为经营主体),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0.89亿元,同比上升2.12% ;实现净利润3.24亿元,同比上升28%。 物流板块营业收入在2020年首次突破百亿,达106.36亿元,同比增长16.15%;实现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140.57%。 物流服务业务成为中集第四个营收突破百亿的业务板块。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石油产量出现近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但该年中集海洋工程业务(以中集来福士为经营主体)实现营业收入54.25亿元,同比增长20.12%,不过仍存在一定亏损。 海工营收的增长,得益于中集来福士继续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和布局,在巩固传统油气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海上文旅、海上新能源等方面的业务;大力开展深远海渔业、海上风电业务,已形成独到的商业模式。 为落实“聚焦智慧物流装备”战略,2020年中集整合了集团内部多家主营中小物流载具业务的优质企业,成立单元载具业务板块(以下简称“中集载具”),专注于为 汽车 、液体化工、橡胶等行业提供专业的单元化物流载具研发制造、租赁运营及包装综合解决方案。 2020年,中集新成立的单元载具业务实现营收30.36亿元,净利润人民币0.94亿元。 除了装备制造,中集还拥有服务于集团各类业务发展的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 2020年,中集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78亿元,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12亿元。 主要经营主体为中集融资租赁公司、中集财务公司和海工资产池管理平台公司。 加大国内市场拓展 推进创新产品开发 2020年,中集主要业务在保持全球主流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强了国内市场的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力度,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来自国内市场的营收占比不断攀升。 2020年,中集集团在中国国内市场取得营收567.29亿元,同比增长25.18%,在总营收中占比60.25%,超过2019年52.81%的占比,显示国内业务收入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 中集不仅加大了国内市场开发力度,同时也在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例如青岛冷箱航空箱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打破了欧美企业对该产品的垄断,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南通中集在青海全集成储能项目成功交付,标志着板块已具备该产品的全集成交付能力;扬州通利成功开发“疫苗三栖储运方舱”并投入使用,该设备解决了疫苗超低温储运的全球性难题。 中集车辆提出升级产品模块、完善灯塔工厂、启动营销变革和推动组织发展四大模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端制造体系,该业务大力推动适应“国内大循环”的产品研发,连续发布多款新车型。 能化板块中集罐箱内衬加工车间投入试生产,助力芯片半导体产业国产化和国内5G技术发展;食品装备业务成功收购英国McMillan公司,弥补了蒸馏酒类工程方面的空白;氢能业务与挪威Hexagon、宝武集团等多家合作方建立合作意向或签署战略协议。 天达控股旗下的民航协发成功交付全球首台套双向驾驶纯电动摆渡车和全球首台套纯电动食品车。 物流板块成功开通孝感至东北、徐州至莫斯科等20余条国际国内铁路班列;新建泰国、马来西亚、宁波等码头堆场,兰州铁路场站等十余家堆场网点。 海工板块风电导管架、升压站、深海渔业高端装备等新一轮首制产品的交付,积累了新业务落地能力。 资本运作助力战略布局 创新业务势头良好 2020年12月18日,深圳资本集团战略入股中集,合计持有中集股份29.74%,正式成为中集第一大股东。 此次股权转让是中集自1994年上市以来经历的最重大的股权结构变动,是中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对中集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股权变动完成后,中集长期以来的混合所有制的治理结构没有改变,中集依旧保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资本运作紧贴深圳市及中集自身的战略布局服务。 一方面,深圳国资委通过深圳资本集团入股中集,进一步完善了深圳在海洋经济开发和物流、能源装备领域高端制造的布局;另一方面,中集集团从深圳蛇口起步走向世界,深圳资本集团的入股加强了中集与深圳国资委大家庭的联系,将有利于中集借助新股东的力量为深圳“双区”建设贡献力量,并帮助中集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取得更大突破。 除了中集集团自身股权结构得到调整,中集旗下各业务板块和企业在上市、引战等资本运作手段上也动作频频。 各业务板块和企业积极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借力资本市场的东风, 探索 传统制造的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相关业务板块和企业整合业务架构、提高经营效率、缓解财务压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公司治理。 例如,中集产城通过碧桂园增资、引入曲江文投战略投资进行二次引战,中集集团对中集产城的持股比例降至45.92%,中集产城成为中集的联营公司。 中集产城的成功引战,充实了中集产城的净资产及现金流量,有利于加快中集产城快速发展,及在行业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集产城引战也是中集推动“有质增长”、“业务聚焦”发展战略落地的重要行动之一。 2019年7月,中集车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2020年,中集车辆提出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其申请已获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审核通过,目前正在等待呈报中国证监会注册。 中集安瑞科的子公司中集安瑞环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香港联交所关于建议分拆的同意,也拟于A股独立上市。 2020年10月初,中集开始以协议安排方式将中集天达私有化。 2021年1月25日中集天达已正式退出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 在集团和旗下主要业务板块企业的股权调整和资本运作之外,中集旗下的创新企业也在这方面取得很大突破。 中集旗下多家创新企业持续获得外部市场化投资认可,引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例如中集冷链 科技 、挂车帮、精新相能3家创新企业相继成功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大幅提高相关创新企业股权价值。 围绕冷链业务,中集近年来推出的创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中集冷链 科技 业务表现强劲,逐步覆盖冷链物流产业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精新相能旗下子公司中集冷云高标准完成新冠疫苗的国内外温控运输,并成为交通部公布的首批新冠疫苗运输重点联系企业;小飞鱼成为京东物流东南亚冷链唯一指定合作伙伴。 2020年,中集创新业务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集团及各板块创新企业总收入实现较大增长。 冷链业务外,中集模块化建筑(含设计院)销售收入翻番,同比扭亏为盈,中集同创/汇杰、中集安防、挂车帮、中集蓝等创新企业也都取得了较大的业务进展。 回望2020:中集已形成聚焦于物流和能源行业的跨国产业集群 报告表示,中集通过业务拓展及技术开发,已形成一个专注于物流及能源行业的关键装备及解决方案的产业集群。 首先,在物流领域,中集依然坚持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以道路运输车辆业务为延伸,以空港、消防及自动化物流装备业务为扩展,以物流服务业务为依托,同时辅之以单元载具业务,共同为现代化交通物流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在能源行业领域,中集一方面以陆地能源为基础,开展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另一方面以海洋能源为抓手,开展海洋工程业务,包括传统海洋油气和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展望2021:踏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实现持续的有质增长 报告提出,展望2021年,中集将坚持“制造+服务+金融”的战略定位,继续推进业务转型升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由制造向服务延伸,聚焦主业,优化产业结构;将继续提升全球运营能力,优化业务和资产,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链优势;在技术升级、业务模式及管理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并控制风险;努力把握市场变化,布局新兴产业和创新业务,实现持续的有质增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集人踏上“二次创业”新征程的起步之年。 以深圳资本集团入股中集集团为新起点,中集正处于转型升级、确定新战略规划的关键期。 2021年,中集集团将把握深圳“双区”建设的 历史 性机遇,适应国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尊重时代、敬畏市场,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坚决实施以业务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业绩完成率,主动思考、快速行动,为全球客户继续贡献中集智慧和中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