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虽然被叔叔朱棣篡位

朱允炆,后世称呼他为“明惠宗”,他没有成为“明太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朱棣篡位。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被自己的四叔朱棣赶下了台,朱棣篡位后,废除了朱允炆的年号,并没给他上庙号,甚至连建文年号都抹去了。

政治考量。明朝的“太宗”庙号因为政治需要而被闲置,因此明朝没有太宗。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给朱棣上庙号“太宗”,所以“明太宗”就是朱棣。

南明弘光帝的追尊。直到200多年后的南明弘光朝廷,才给朱允炆上庙号为“惠宗”。


明朝以南京为都城的皇帝有几个?

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有着将近六百年的历史。

不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北京并不是都城,而是以南京作为都城的,虽然他考虑过以其他的城市为都城,但在他在位的三十一年间都是以南京为都城的。

虽然,明朝的皇帝之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之外,其余的皇帝陵墓都在北京,但这并不代表其余的皇帝都是以北京作为都城的。 换言之,以南京作为都城的明朝皇帝不止朱元璋一个人。

在建文帝被叔叔朱棣抢夺皇位后,朱棣就想着把都城迁到原本自己的封地北平,不过都城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光是建造都耗时十余年的时间。

永乐皇帝朱棣直到永乐十九年的正月初一才正式迁都北京,三年后朱棣去世,以北京为都城的时间很短。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他的想法不一样,朱高炽喜欢南京,在他登基后,洪熙元年的三元就宣布要把都城迁回南京,而北京被称为行在,直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做了皇帝后的宣德年间也一直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虽然皇帝和朝廷都在北京,但大明王朝的法定都城是在应天府南京。

这样的情况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改变,正统六年的十月初一宣布去掉北京各部的行在称呼,北京重新成为大明王朝的法定都城,直到明朝灭亡。 再到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后,弘光皇帝朱由崧短暂地把南京作为都城。

综上所述,明朝有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安宗朱由崧等七位皇帝都曾把南京作为都城,而不是只有朱元璋一个人。

朱标为何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朱元璋又为什么敢于放权给他?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也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孩子。 所以他百分之百信任自己的这个儿子,况且朱元璋本人也不担心任何人可以从他手里抢走权力。

朱标比较有能力。

朱标自幼便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耳濡目染朱元璋的教导。 不管是在军旅生涯中,还是治理国家上,朱标都得到了朱元璋的一手教导。

朱元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可是他是一个天才,对任何事情都看得很通透。 这样的老师,比饱读诗书的先生要强得多。

加上在战场上风吹雨打的生活,朱标的能力是比较强悍的。 朱元璋岁数大了以后,逐渐开始放权让朱标全权管理朝政,可见朱元璋还是很赏识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的。

朱标的品行很好。

朱标的性格和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是杀伐决断的人,而朱标却是一个十分柔顺的孩子。 因为性格上的温和,所以他比朱元璋要善良得多。

朱元璋虽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性格,但是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了。 所以朱元璋也只能尽量教育自己的儿子变得狠一点。

与此同时,朱元璋对这个善良的儿子,当然是没有戒心的。 不管是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坐江山的时候,朱元璋都能够完全对朱标放心。

朱元璋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自信的皇帝,不管是能力还是地位,朱元璋都无可撼动。 他在军队中是一把手,在朝政上也是一把手。

他不仅可以将军队训练成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治理国家上,也有自己的特殊手段。 所以朱元璋压根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朱标当成竞争对手。

这两个人的实力实在是差太多了,所以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不仅是出于朱标身上,更是出于自己身上。

明惠宗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吗?

明惠宗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 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元璋皇帝的孙子,早期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培养,对朱标太子的喜爱,后朱标太子突然暴毙,据记载,应该是死脑血管病,在古代的被称为头疼病。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他死去,便由皇太孙朱允文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后世也称为明惠帝。 建文帝即位不久,明王朝内部就发生了争夺皇权的内战。 建文帝的皇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1399年公开反叛建文帝,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于1402年攻陷京城,赢得了这次争夺皇位的胜利。 但是当他带领军队攻入皇宫时,只见宫中大火冲天,建文帝不知去向。 他封锁城门,派人找遍了南京城,也没有见到朱允文的影子。 此后,有关建文帝下落的传闻流传甚多,不但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也成了一桩数百年来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最容易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建文帝死于大火。 这也是正统史书记载最详的一种观点。 当年,燕王兵临城下,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悲痛万分,于是下令焚烧宫殿,建文帝携皇后马氏一同入火自焚。 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在火堆里找到了被烧焦的尸体,八天后下葬。 《明太宗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 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 上哭曰:‘果然若是痴[插图]耶。 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就是说,燕王朱棣见宫中火起,派人前去营救,但已来不及了。 于是,有太监从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燕王哭着说:“你真是太傻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事,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以至于如此呢?”随后,厚葬建文帝,并派官员祭奠,自己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近代也有人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建文帝确实是自焚身亡了,因为当时燕军把皇宫团团包围,建文帝就是想逃也来不及了。 何况,建文帝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心狠手辣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还不如一死了之。 再说,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臭名,后来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假设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他又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建文帝根本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以放火为掩护,乘机从地道逃出了皇宫,并出家为僧,云游四海去了。 对于建文帝的出亡经过,传说十分复杂,流传着多种版本。